中印竞逐新一代能源业巨头 就像西方***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由此产生的庞大市场和政治影响力在20世纪曾孕育了埃克森美孚和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等能源业巨头一样,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日益重要的亚洲经济增长推动力已经达成和计划达成的一系列能源协议也表明,同样的发展态势可能正在21世纪的亚洲形成。 印度刚刚和伊朗签署了一项25年期协议,将于2009年开始从伊朗***天然气出口公司进口液化天然气,此外印度和伊朗还签署了在伊朗开发三座油田的协议。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中国第三大油气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可能有兴趣收购美国油气储备排名第九的石油公司Unocal Corp.,这是迄今为止表明中国能源业全球扩张雄心的***明显证据。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ambridge Energy Research Associates )***、石油史***丹尼尔·尤金说,未来10年内,中国和印度的石油公司将在世界石油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既反映了两国经济增长的现实,也是中印两国在世界石油市场所占份额的反映。 其结果是:已经因易采油气田日益稀少而备感压力的西方石油巨头还要应对新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挑战。 当然中国短时间内还不会出现埃克森美孚那样的公司。印度和中国的企业还缺乏其西方竞争对手的技术和专门知识。此外,中国和印度不断增加的经济实力也不能确保它们就能孕育出像埃克森美孚和英国石油公司那样大规模的能源业巨头。亚洲的***经济超级大国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曾做过类似尝试,但却以失败告终。 能源***们说,有意收购Unocal一事表明,中国可能已从日本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日本曾投巨资从事新油田的勘探,而中国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收购现有油田和油气生产设施上。这些油田虽远不能满足中国的石油需求,但却可使中国的石油企业能有机会获得必要的技术专长,这对它们在未来成为埃克森美孚和英国石油等公司更加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必不可少的。印度也正在海外采购现有的油气资产。 中国还能向供应商提供一个更加诱人的奖赏:确保进入世界***的新兴消费市场。印度有着世界增长***快的汽车消费市场,这正在推动印度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00年至2030年期间,南亚的石油需求每年将增长3.3%,是世界上增长***快的地区。 长期以来石油一直自给自足的中国,现在成了世界***的石油进口国之一,2002年和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的一半以上来自中国。IEA预计,到2030年时,中国82%的石油需求都将依赖进口。中国***的几家石油公司目前虽然仍拥有巨大的油气储备,但其开采价值却不及西方石油巨头的油田。此外,人们对中国海上油气田和西部边远地区油气储量的预期可能也过于乐观了,这也增加了中国到海外寻找油气供应的动力。虽然印度正在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外国公司来印度寻找石油,但该国在人们眼里仍是一个相对贫油的***。 西方大型石油企业和亚洲能源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易开采的油田越来越少了。 海湾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三分之二,但大多数都不允许外国公司染指。国际性石油巨头满怀妒意严密防守着其他地区的个别储量资产,而且从待售的中小型石油公司中精挑细选,已经买下了***的资产。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日益看重获得油气资产,确保能源安全的势头也意味着它们很可能愿意为此支付高价。 德意志银行常驻香港的能源分析师大卫·赫德说,日本的经验表明七八十年代计算失误带来了怎样的灾难。日本一家国有石油勘探企业***终成了纳税人填不满的黑洞,去年3月身负至少1万亿日元(约95亿美元)债务而倒闭。公司的300多个勘探项目几乎没有一个找到石油。现在日本从全球市场购买所需石油。 一些石油行业的策略师认为,印度和中国的石油企业谈起交易来,更像是***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商业性实体。在利比亚和缅甸等美国公司难以涉足的地区它们长驱直入。一些石油业***称,石油生产大国会逐渐减少同石油消费大国直接签约,而是让国有石油公司出面协商细节问题。 多种因素的结合给中国和印度公司向美国和欧洲的石油巨头发起挑战提供了机会。***关键的就是西方大型石油企业的冒险精神日渐衰退。任何一个投入了资金的开采和勘探项目,大型石油公司的投资者们都坚持看重高额回报,这种做法被业内通称为“资金纪律”。 这股追求高额回报的势头起源于九十年代。当时高科技企业吸引了大量资金,人们普遍认为石油行业会逐渐走上钢铁和煤炭行业的老路,成为一个面临低价和财务前景黯淡威胁的成熟行业。1997年至1998年油价暴跌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观点,业务较好的石油公司大量收购实力较弱的同行,不但能压缩成本,还能轻易获得现成的油气储备。 由于印度和中国的积极参与,世界能源巨头的竞争格局可能将要发生***性改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