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论坛上这么多帖子,大家都在说外贸难做,其实在外贸的另外一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商那一边,日子也并非十分好过。我的亲身经历,总的来说国内做外贸的人还是相对比较拽的,至少比起做内贸的要扬眉吐气许多。高兴起来随便给外商点气受,那也是有的。 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早先在国内检验检疫局当个技术干部,若干年以后自费留学,读完了书找了份工作,就移民了。我现在是新西兰本地一个家电企业的中层经理,负责技术、物流和售后服务。我们从欧洲、澳大利亚和中国进口各种大家电,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渠道把货铺出去。我们的母公司在新西兰是有名有姓规模居前的厨房材料/设备供应商,我们家电部分么,在市场上还是小个子。 本来采购并不是我的职责范围,但由于语言的关系,所以中国部分的采购就基本上由我负责沟通了。这一年沟通下来,总的感觉是比较郁闷。 ***桩事,是产品质量。本来我们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便宜没好货。可是有时候工厂也不能这么***我们。远的不说,今年2月份,我们采购了一整箱(20尺)制冷酒柜,大概有一百来台。卸完了货开了几箱一看,大家傻眼。每一台(确实是每一台,我们一共开了大概5、6台的样子)都有这样那样的外观问题。有的是喷漆不匀,一个表面上浓浓淡淡的;有的是油漆刮伤,有的是油漆划痕。更可气的是有一台产品,上面赫然有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油漆补丁!大家知道,家电表面油漆喷好以后,如果有伤,用刷子补漆的话,看上去是有很大差别的,无论如何都不能天衣无缝的。我生气的是他们明明在QC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居然就这么恶劣的补了一下就发给我们了,当我们都是瞎子? 我们的QC政策是每一台家电出库以前,都必须开箱检查,确认功能、外观都没有问题,才能销售。在外观问题上,任何超过2毫米的划痕都会导致NG。这些NG的产品,我们通常是按标价的30%出售。我们的毛利通常在50%-75%之间,所以按上面那样的情况,这一百来台酒柜,我们是铁定亏本了。 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我们还进了100台制冰机。这下子是把我们彻底坑害苦了。先是机器出来的水有很浓的塑料味道,我们得把每一台机器拆开,更换所有和水接触的塑料零件。这也就算了,因为水的味道这样的事情很主观,不好说。但我们开始销售以后,问题才真的来了。 首先还是外观问题,喷漆、划伤比酒柜要好一点,但仍然还有不少,有一台机器,干脆外壳是裂的,我们只能报废取零件了。***个星期卖了4台,第二个星期就全回来了,一台刚正常工作了2天就不制冷了;一台一直往外掉冰,弄得顾客早上一起来发现家里一地板的冰块;一台基本不制冰,冰块非常细小;还有一台电磁阀一星期以后就坏了,水进不去了。我被这些保修服务闹得心灰意懒,反正顾客一报修我就通知仓库给他换台新的,从来没见过新产品这么个坏法的。 问题的关键是,现在国内做外贸的态度是一样的,货物出门,概不负责。附送的1%的零件连满足QC维修都不够,更不要说负责顾客的报修了。所以,我们买完了货物,还得再出钱买配件来修,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为货物付钱,还得为国内的质量问题买单。 有人说只怕是我们图便宜,拼命压价,所以活该质量不好。天知道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我们公司一直来是从欧洲进口家电的,从中国进口只是***近一年多以前的事。我们一直用对待欧洲企业的方法对待中国企业,也就是说我们从来不还价!只要我们觉得报价合适,样品看过满意,我们就按他们报的价格付款。另外,样品是我们付钱买的,运费是我们掏的,有的企业产品没有认证,我们自己出钱出产品在新西兰替他们做认证! 而且我们一再表示过,如果供货方能提高质量,解决我们不满意的部分,我们不介意多付点钱,因为采购价格与市场的一般零售价相比,差距确实比较大,我们不在乎每台产品多那么十块二十块美金,只要质量上得去。可是我们的报应就是这样的。 还有更恶劣的,我们付了300个产品的钱,结果收到200个,还要我们自己到处打电话打听到底是码头上被人偷了还是货代漏装了,结果***后他们自己承认是没货了,所以才短装!这样的事情都有的。没货也是正常的,但是你不能为了贪图这么点生意,就不告诉我们真相,这太过分了一点吧? (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