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行开立的信用证 近期,国际商会收到大量关于非银行开立的信用证问题的咨询,声称收到由银行通知的信用证,但该信用证实际上却是由公司或其金融部门开立的(以下称为“公司信用证”),而非银行。我国也曾经有企业收到过类似的信用证。 问题的提出 这类公司信用证大多来自同一***,做成以通知行为抬头的SWIFT MT700格式,其意图在于使之显得跟银行开立的信用证一样,并规定将单据提交给通知行或转递行,由该***银行处理单据,并在收到“开证人”的款项后付款。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加入了信用证受UCP约束的条款,并规定开证人应被解释为UCP中所指的“开证行”。 尽管谁都可以开立信用证,但我们通常理解UCP所指的信用证仅仅是由银行开立的,开证行给卖方(受益人)提供第三方***的付款***。正是由于银行信用证的***性构成了该付款机制的核心。卖方对信用证有双重需求:一是作为收款***,二是卖方在履约前可以用来融资,比如打包贷款。 我们所理解的公司信用证,其付款***不是基于***的第三方,而是基于开立这份信用证的公司的商业信用。换言之,在交单议付时,该议付是基于开证公司的商业信用,而非银行信用。 因此,该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银行能否以通知银行信用证同样的方式来通知公司信用证,而且不注明开证人的“非银行”性质;国际商会是否考虑公布合适的准则,如果会的话,该准则会有哪些内容? 2.如何处理公司开证人申请清算、破产、或免于偿债的情况?它与银行无法履行其义务时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分析 UCP所反映的是由银行作为信用证开立者的实践。尽管UCP没有明确禁止银行以外的当事人开立、保兑、偿付、议付或通知信用证,但其诸如“开证行”、“保兑行”的措辞就已经表明了这些当事人应为银行。 以上推定由银行来开立并操作信用证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银行具有操作信用证的专业知识; 二是银行***于信用证的商业基础关系; 三是各国银行都特别要求保护信赖其承诺的当事人的利益。 这些对信用证作为一种支付工具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然而无论是UCP还是国际商会都无法决定谁有权根据其当地法律开立信用证,以及谁能开立受UCP约束的信用证。很明显对开立信用证的限制是一个地方法律的问题。在某些***,银行以外的当事人可以开立信用证,尽管使用起来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在另一些***仅限于金融机构才能开立信用证,但是否只有银行才构成金融机构的问题却并不明确。因此,在某些地方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比如保险公司,也可以开立信用证。 由于UCP的惯例性质,UCP本身并不能限制其适用范围。当事人在选择适用UCP时,可以对其进行变更或排除,UCP500***条关于适用的问题对此已作了明确约定。因而,由银行以外的当事人开立信用证就构成对UCP默示的由银行开立信用证的更改。即便UCP明确禁止银行以外的当事人开立信用证,这种禁止仍然得以变更,因为UCP并非强制性立法。 当非银行开立信用证时,该开证人理应承担与银行一样的义务和行为标准:收到与信用证相符的单据时付款,付款行为仅依据所提交的单据,而非是否能够得到偿付或其它的基础关系。而且当地法律也应适用同样的原则———作为一项***的付款承诺,而无论是何人开立的信用证。 虽然得出了银行以外的当事人可以开立受UCP约束的信用证,但并不意味着受益人可以放心接受这种信用证。通过银行通知并不能消除这种信用证的真伪问题,向银行交单也并未降低其风险,仍然存在开证人的信用风险及其所在地的法律风险。当然,即使开证人是银行,这些风险也同样存在。因此,受益人必须考虑能否接受这种信用证,否则,应要求由可靠的第三方加具保兑。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对受益人也许不太明显的风险———开证人中立性的风险。该风险更为隐蔽,但至关重要。即在交单时,开证人可能会受到单据与信用证是否表面相符以外的因素的影响,以致在审核单据时会采用一些其它的判断标准,从而损害受益人的正当权益。 基于上述原因,银行一般会告知公司信用证的使用者加入银行责任的好处,或是由银行开立信用证,或是当非银行开立信用证时由银行加以保兑。在信用证业务中,并不反对银行在向受益人通知公司信用证时特别指出开证人的性质,并强调通知行自身并不承担任何责任,尽管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这种决定完全取决于各个银行。当然,如果信用证的开立方式使得受益人误以为开证人是银行,则通知行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无论如何,***终还是由受益人自己决定是否接受非银行开立的信用证。 结论 尽管由银行以外的当事人开立受UCP约束的信用证并非UCP的本意,但这并不“违反”UCP的规定。UCP也没有对银行通知非银行开立的信用证做出特别规定。通知时应明确开证人的身份并表明通知行的有限角色。如果通知书将开证人称为“开证行”或以其它方式给人印象是银行,则建议通知行明确披露开证人的非银行身份,以更正可能造成的任何错误印象。 无论是银行还是银行以外的开证人无力偿债或破产时,其后果是当地的法律问题。在任何情况下,由受益人承担开证人的信用风险,除非由于保兑或信用保险得以补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