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碱”并非高枕无忧 近两年,特别是2004年是'两碱'行业的黄金时期。在经历上世纪末发展低潮后,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向好的大背景下,'两碱'行业终于苦尽甘来,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虽然与塑料原料、化纤原料和有机原料价格暴涨相比,'两碱'市场的复苏显得相形见绌,但略加分析,可看出其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众所周知,2004年国内化工市场整体行情普遍上扬,但塑料原料、化纤原料和有机原料价格大幅飙升,乃是借助原油价格高涨的外力实现的,属成本推涨型,而随着油价波动起伏,其暴涨之后也出现了大跌。相比之下,'两碱'市场复苏,则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主要是因为需求增长而引发,其步伐虽然不及油头下游石化产品快捷,然而却更稳健,基础更扎实。虽然原盐价格去年也有不小涨幅,但这是'两碱'市场复苏的结果,而并非'两碱'价格上涨的原动力。这种需求引导型的格局为今后'两碱'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过,在良好的形势下,目前'两碱'行业也并不是高枕无忧。忧从何来?笔者认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源于自身,也就是说'两碱'行业***的'敌人'正是自己。作为化工之母,'两碱'用途广泛而不易被替代,只要经济保持增长,其需要就将保持稳定增长。目前,'两碱'下游的玻璃、洗涤剂、氧化铝、纸浆、粘胶纤维以及医药、染料、农药中间体等都保持良好的需求增势,甚至国外同行也不足以对国内'两碱'行业构成严重威胁。正由于'两碱'形势好,氯碱行业原来主要靠氯产品获利,烧碱只要保本就很满足了,现在烧碱本身也获利了,真正实现了'双盈'。然而,福兮祸所倚,在市场形势大好的刺激下,'两碱'企业近年扩能成风,短期内产能急剧膨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祸不远矣。从目前'两碱'拟在建项目规模看,这并非危言耸听。 '两碱'是化学工业基础实力相对较强的行业,产量、产能均居世界前列。2004年底,***纯碱产能1300万吨,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产量约1200万吨,居世界***位;预计从2004年至2006年,将净增约300万吨产能,2006年总产能将达1600万吨。2003年***烧碱产能1132.7万吨,产量为939.9万吨,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目前在建离子膜烧碱年产能力超过405万吨,预计2006年总生产规模至少超过1500万吨。 目前,国内'两碱'产量均能满足需求,而且还大量出口。2004年1~11月,***出口纯碱129万吨,净出口量达111万吨;出口固体烧碱17.5万吨,净出口量达16万吨。对于目前国内需求没有缺口甚至可以说供过于求的产品,短时间内产能急剧扩张,下***业是难以消化的。 '两碱'行业都曾有过由于扩能太快而引发滞销降价的教训,前车之鉴不远。而目前的好形势,也正是前些年实施总量控制所取得的成效。因此,继续控制总量,避免重蹈覆辙,仍是'两碱'行业的首要任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