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新添不确定因素 欧佩克注定是地球村里***不安分守己的成员之一,闹得国际油价也随之愈发让人捉摸不透。2005年1月1日,欧佩克开始正式履行2004年12月达成的协议,将石油日产量减少100万桶。受此激励,近期颇为萎靡的油价抖擞精神,显现出些许反弹势头。 多重因素推动减产 从需求角度看,欧佩克减产是因为预期2005年石油需求量将趋于平稳。国际能源机构、美国能源情报署和欧佩克自己的***市场报告均显示,2005年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长幅度比之2004年将有小幅下滑。预计2005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将为8380万桶,仅比2004年增加140万桶。石油需求下降的根源是世界经济复苏的稳健放缓,为了防范2004年激情增长中迅速积累的全球性风险,世界各国2005年的经济增长战略均保持了理性的克制。经济增长预期减速带来的石油需求减少,促使欧佩克主动减少了石油日产量,以恪守“需求决定供给”的金科玉律。 其次,从供给角度看,三重因素迫使欧佩克减产。***重因素是欧佩克实际产量大幅超标,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现在欧佩克的实际产量大约在3000万桶左右,降低实际供给首先需要降低名义供给。第二重因素是外部供给量增加减小了欧佩克的日产空间,预计2005年,非欧佩克***的原油日均产量将提高120万桶,这将抑制欧佩克的供给扩张。第三重因素是2004年的高供给导致近期工业国原油库存增加,欧佩克在2005年不得不以减产为过去的疯狂埋单。 ***后,从价格角度看,历史走势和定价方式两方面的不利影响引致了欧佩克的减产。一方面,油价的不断下滑让欧佩克坐立不安,自2004年10月下旬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创下55美元的历史***纪录以来,跌跌不休成为了市场的新关键词,至2004年底,油价已经下滑到40美元左右,跌去了高峰期价格的四分之一上下,虽然欧佩克单方的供给变化不能随心所欲地左右油价,但在油价低走的拐点时刻减产是欧佩克“力挽狂澜”的不二选择。另一方面,“石油美元”与“弱势美元”的荣辱与同是欧佩克减产的重要原因。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不论是现货还是期货,石油是以美元标价的,“石油美元”决定了欧佩克的实际收益总是与美元币值息息相关。美元的颓势使得欧佩克成为了美国汇率政策的间接牺牲品,自从2003年以来,美元对欧元贬值了大约30%左右,欧佩克由于石油定价方式的固定无奈承受了实际收入“缩水”的切肤之痛。面对无力左右的美元贬值“阴谋”,欧佩克减少配额,力图拉升价格也是保护自身利益的无奈之举。 减产对油价长期走势影响有限 从短期看,欧佩克的减产是不容小视的重要事件,对国际石油市场将产生“一石激起三层浪”的直接影响。其实,欧佩克减产刮起的旋风并不完全源自于产量的实际减少,预期在短期波动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欧佩克的减产举动从信息角度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显示,表明了欧佩克挽救油价下跌的决心,增强了市场参与者对油价稳步回升的信心。在市场中预期有着自我实现的神奇功能,欧佩克的此番减产必将带来油价的一波反弹走势。 但从长期看,欧佩克的此番减产对油价影响并不大,多重因素的持续角力将***终决定油价归宿。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对产油国生产能力的破坏,尼日利亚罢工等突发事件对石油供给的抑制,地缘政治危机对石油市场稳定性的干扰,恐怖主义活动对石油市场安全性的威胁,尤科斯变数对石油市场格局的改造,都极大地左右着油价变动的长期方向。欧佩克一厢情愿的减产并不能对长期油价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欧佩克政策多变引发市场波动 虽然欧佩克此番减产从原因分析看是有理有据,但出发点都是欧佩克自身的利益,这种“利己主义”引致的单方行动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市场其他参与者的认同,在这种“个体理性”可能导致“集体不理性”的背景下,欧佩克此番减产的长期效果并不一定就能如其所愿。因此,欧佩克的异动必然带来短期高效,长期低效的后果。 应该说,油价的上涨是令人头疼的,但油价在波动中上涨更是令人深恶痛绝。如果仅仅是一种稳定的油价变化,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市场主体总是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模式选择的变更实现套期保值,将油价变化的负面影响化为***小。但油价的波动性使得市场主体显得无所适从,在行为选择上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欧佩克的频繁产量变动在***化欧佩克现实收益的同时,以增大波幅的方式将世界经济置于更为动荡不安的能源环境之中,给世界经济的稳健复苏蒙上了一层潜在阴影。 欧佩克频繁变动产量的根源在于其产量策略是盯住价格的,而油价总是在不断变化。与此相比,需求总体上更多地受经济周期影响,在较长时间内是稳定的,如果欧佩克选择盯住需求将减少油价的波动性,为世界经济稳健前行创造条件。看来,一个相对安静的欧佩克比一个好动的欧佩克更受世界经济的欢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