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圣典设计观点:勿将VI当成“万金油”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在设计上取得成功经验,促进设计的发展。企业与企业家深刻认同:“好的设计就是好的销售”,上个世纪50年代起,这样的原则首先在西方先进***流行,为此,西方发达***的设计[Design]得到***的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纷纷效仿欧、美的设计,企业企图通过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等设计手段来塑造正面的产品形象、企业形象,从而设计成为企业展示自身文化及外在形象的重要平台。 其实利用各种设计手段,包括商标、以商标为内核而展开的企业识别系统[vis], 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欧洲17000年代之前或之后聪明的商贩已经开始设计注册自己的商标[logo] 中国商标、商号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追述到北宋时期的“白兔牌”关于剪刀的广告,虽然是非系统的、非科学的,更谈不上设计体系、风格,但是有其明确的诉求点、广告用语、商号、商标等现代企业的基础特征。 在德国有一个人请大家关注,他就是彼得.贝伦斯。彼得.贝伦斯是德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早在1907年彼得.贝伦斯为AEG公司设计出西方***早的完整的企业标志和企业形象,可惜德国因为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彼得.贝伦斯的设计探索与当时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被战火中断,真正开始从新探索与应用企业总体形象则是战后发展的产物。直接导致企业形象设计迎来喜乐春天的是战后经济的春天,是一个日益国际化的销售春天。为了夸大市场份额,欧、美的大企业大量开发新产品、为了在竞争中获利,企业不得不推出产品质量和服务***、“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简称vi]。这样的企业识别系统被引进到日本后[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企业界、设计界产生积极作用,客观地说形成比较完善、科学、成熟的体系,vi设计取得正面的作用。 在中国大陆,能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和企业也十分注重vi设计,企业在学习欧美商业模式,设计界也在学习欧美vi设计模式,从中获益。真正有探索精神的企业和设计机构往往产生默契的合作,推动设计向前。 圣典设计提醒中小企业关注,企业形象设计、企业包装设计、企业商标设计乃至海报设计、画册设计仅仅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在VI设计及应用中勿将VI当成“万金油”,同时避免盲目追求花哨浮夸的视觉体系,以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公司经营理念的视觉样式,不做大而全的品牌铺张,减少企业原本不必要的资金、资源投入,减少设计公司原本没必要的设计延展投入。甚至,在应届毕业设计生当中也出现大量的vi展示项目设计显得很时髦,很有“才情”。同时,大陆出现了大量VI“模板”贩卖公司,网络“模板”科技公司。设计在这时离企业很远,显得无比奢华,企业在这时离市场虽然很近,却显失个性,亦很朴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