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生,“从纯粹的精神追求向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倾向转变”,确实是个严重问题,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怎能没有精神呢?但我觉得,这不能过多地埋怨他们,而是要更多地从上一辈身上找原因,因为这种转变源于他们的上一代亲手给他们制造了一个“商人至上”的畸形氛围。 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发布 九成人称学生爱情不纯 调查显示:只有11.2%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谈恋爱是出于真诚相爱,而其余的比例则分别分布于“生理、心理需要”、“排遣孤独”、“大家谈,随大流”等选项。 ...... 我想,大学生中肯定有许多人都想成为哲学家、社会改革家、***教育家等等,可太多的框框使这些领域长期缺乏明星级别的成功者,他们当然不愿投身其中。他们也希望自己加入公务员队伍或公共事业部门,成为造福一方的廉洁官员或公共事业部门的***掌管人,可是难以实现,一是多数人进不去,二是进去了也不一定心想事成。而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却能为多数大学生提供相对公正的准入门槛和自由的竞争环境。更重要的是,目前是一个商人地位过度膨胀的社会,他们手中的金钱表现出过大的力量,这些并非秘密的现实,怎不让大学生羡慕和模仿? 我国的教育也有责任,在对新一代进行公民精神教育,让他们尽早树立对公平、民主、自由、法制的坚定信仰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文革”期间,因为用强制的办法无限拔高精神的价值及其向导作用,导致多数人非常厌恶精神层面的口号。但这并不能说我们从此不需要精神领域的目标了,更不能像现在这样,让乘虚而入的“拜金主义”来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甚至充当我们的精神向导,给年轻***量灌输庸俗的实用和功利主义。 精神追求的实质,是一个与***的规范、走向、未来等密不可分的信仰问题。精神的迷失必定导致青年人信仰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其长远的受害者是整个民族。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耽误不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