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外贸论坛 注册会员 | 登录论坛 | 改信息 | 改签名 | 改头衔 | 改头像 |
  
    
  按国家查看免费买家>>
 美国 印度 英国 巴基斯坦 中国香港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伊朗 土耳其 孟加拉 阿联酋 埃及
  韩国 俄罗斯 德国 马来西亚 尼日利亚 南非
  
  按行业查看免费国际买家>>
 农业 服装服饰 汽摩/配件 商业服务 化工 电脑/数码 建材/家具 电子/电气 能源 环境
 食品饮料 礼品工艺品 医药/化妆品 家电/灯具 家庭用品 工业用品/机械 五金/矿产 办公用品
 包装与造纸 印刷出版 安全防护 运动娱乐 通信/手机 纺织皮革 玩具 交通/设施
  【返回跨国外贸论坛首页】 收藏本论坛 热门专题 热门帖子
  .
网站点评 -> 库存积压负戴何时  
共有1页回帖:   1   
 
热点消息 版主:
admin 
现在就加入跨国采购网会员? 
跨国外贸论坛即日起暂停发帖回帖功能,推广请前往跨国采购网[外贸服务版]
免费国外买家,注册就可浏览。
免费外贸推广,还在付年费吗?——[ 速样通 ]
注册就送5个买家,回复率超高 -> 点击进入 免费注册
推广企业产品、查看国外买家 — 请加入[ 跨国采购网 ]
在您前面已有 1090387 位会员加入 免费注册
    您是本帖的第 1892 个阅读者  

作 家   通知: 跨国外贸论坛维护中,发文请登陆跨国会员区--其他功能--发布外贸文章(需实名),欢迎外贸相关服务企业参与。
1楼 szljw888



等级:小学生
发帖数:8
回帖数:15
发帖时间 - 2005/5/25 22:10:35  
"石家庄一地毯厂一批原价值为2000万元的库存地毯竟然积压了20多年,到现在大都腐烂变质,大概500元钱都不值。"提起此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研处主任邓永诚便忧心忡忡。作为即将为中国库存积压提供新的解决思路者之一,邓永诚感到肩上沉甸甸的压力。 
  小小石家庄地毯厂,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家企业库存商品的现状。库存积压:苦难 
  调查表明,目前***各省无一例外地拥有数量不等的相对过剩库存产品,且广布各行各业。截止2000年底,***乡级以上工业企业的库存商品,加上***商业及乡镇和合资、民营企业的库存商品,其资产总值已逾10万亿***(现值要低,因为不少商品已贬值至零)。而这个数据在1996年底还是3万亿,近几年来库存商品不但没有明显减少,反而以每年3%的产销差率在不断上升,生产越多,积压就越多。 
  可以说,经济体制及经营体制尚未转变到位、流通渠道受阻、信息不畅、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大量库存积压的重要原因。而为了稳定物价、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采取的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在还未充分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过去长期靠银行贷款过日子,现在受到的影响巨大,有限的流动资金往往很快就变成了库存产品。***的一位领导曾说,某年***新增的100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中,就有800亿元又变成了库存产品。库存积压,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成为中国经济的"致命伤",成为企业的深重灾难。 
  2001年3月,广西南宁市康迈商业有限责任总公司批发公司因为严重的库存积压宣告破产,其总库存量已达到了7000万元。库存商品,占用了康迈批发公司巨额的流动资金,使资金回笼受阻、运转失灵,不得不宣布破产。 
  2001年4月26日,《中国新闻周刊》曾经以醒目的封面标题《全库骗局》披露了原***库存商品调剂中心下属的北京朝阳全库骗取34家包括国有、私营甚至是福利企业近2000万元库存商品一事,商企都备感震惊。这件事情本身固然同一些不法之徒的野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库存商品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边缘。正是因为企业承受不了库存重压,才会在急于清理库存的情况下,轻易落入他人的圈套。 
  在石油管理局物资装备总公司工作的刘军说,大量的库存产品压得人喘不过来,确实令他非常头疼,也让他无可奈何。哪里有库存商品交易会他都要去,他觉得自己更像是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哈尔滨有库存商品交易会,马上跑过去,成都、武汉、西安,哪一次都少不得,生怕有机会自己抓不住。然而收效却难以与付出成比例,事情往往无疾而终:小范围内的商品交易会对于专业产品的销售似乎起不到丝毫的作用。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首都钢铁集团物资中心的赵远征。库存销售:顾虑 
  石家庄地毯厂号称2000万元的库存商品,至今不肯清库。领导者有他的考虑:前四五任厂长都没有做这件事,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做,而是不能做。500元钱不值的库存商品在企业的帐面上却是明明白白的2000万元,不去销售这些库存,任何人都没有责任。一旦这批"烂货"出库,从这一任领导手中流失的就是2000万元的国有资产,这一责任恐怕无人能负担得起。 
  事实上,这是每一家国有企业在处理库存商品时都面临着的一大难题。 
  几乎所有的库存商品都是以国有资产的形式出现在企业的帐目中的,90%以上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从国有银行贷款购入的。低价清理库存商品,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它事关国有企业的评先进评***,事关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更事关企业领导人头上的乌纱!一位国有企业物资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说:"我们不同于街头卖衣服的小商小贩,他们在换季的时候可以无所顾忌地降价、打折,而我们不行。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要卖的是国有资产。搞不好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个责任┈"。言下之意,他们对企业资产的处置权不好界定,没有人能承担资产流失的责任。 
  企业为自身的库存积压挠头,中介更因企业的顾虑受到重重困扰。 
  2001年1月16日,为帮助企业解决库存积压问题,成都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曾与美国商务代表团签订了4亿美元库存商品的大单,当时被媒体爆炒一通。中国库存商品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生存之道。时至今日,这一纸协议有何进展,是否如当初想象的那样顺理成章:美国人出钱,我们出货,买卖即成呢?记者拨通了成都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的电话号码,办公室的马先生无奈地告诉我们:进展颇微。对此,马先生也有些困惑:本是一桩好事,如何这般难为? 
  无独有偶。2001年3月27日,中国物资流通协会也是为了解决库存商品的积压问题,在北京主办了首届***库存特价商品交易会,目的是希望能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帮助企业销售库存商品。但这次交易会却门庭冷落。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大量的库存商品积压在企业的仓库需要清理,另一方面有处理库存机会,又不来参加。到底为什么?主办者大为困惑。 
  ***分析指出,企业不来参加交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是不知道如何处理才不至于损失企业的国有资产,难以将商品的价格定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企业拿不到***给予的优惠政策,***不肯将自己的库存商品低价销售出去;对于海尔、长虹这样的大企业而言,处理库存商品可能是一件影响企业形象的事情,库存意味着积压,特价代表着处理,堂堂***企业处理积压产品有失体面。这其实是企业处理库存时的全部顾虑所在,这些顾虑,一旦"传染"到正在为中国库存商品搭桥铺路的中介那里,则成为不可逾越的羁绊。成都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的4亿美元订单无人接,中国物流与采购中心因组织展会而亏损的50万元也没有了下文。***政策:尴尬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有效的政策支持,企业面对着巨额的库存产品,感到茫然无措。 
  据了解,自1996年至今近6年的时间内,中国***库存积压商品增加了近倍,而同一时期***有关库存商品销售方面的指导性政策却很少,这其中包括1977年5月13日的《***批转***清仓查库领导小组、***计划委员会善于多余积压物资调度试行办法和关于出口商品和原材料清仓利用试行办法的通知》、1982年12月18日由***颁布的《***关于报废、降价处理库存积压物资和防止新积压的几项规定》及1997年由***税务总局制定并下发的《清产核资管理办法》(办法中关于库存清产的若干规定)。这些大而化之的宏观政策,由于没有配套的细化措施而流于形式。企业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它的操作性不强而应付了事。而除此以外,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政策和渠道来解决库存积压问题。 
  有资料说,企业所需要的优惠政策,在上海、武汉、陕西、吉林等9个省市有一些,其中包括:企业处理库存商品的损失可冲销本企业资本***或资本金或税前利润;损失在考核企业效益及经营者责任指标中剔除计算;为处理积压商品可适当放宽企业销售费用和列支额度;给予税收优惠;由有关部门会同金融机构上报审批后,相应核定呆坏帐。政策是好的,却屡屡出现问题,原因就是执行环节的断裂。***有关部门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没能很好地把握尺度。记者对几个省市的调查结果与所谓的"优惠"政策大相径庭。陕西省有关部门的回答是:自从***库存商品调剂中心在陕西的下属单位被撤销以后,还没有一个单独的单位或者部门来负责库存商品的事宜,这件事情暂且由各企业自行负责解决,至于如何解决,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显然,陕西省的这一项工作目前被置于真空状态,而这一真空状态持续时间的长短将对企业库存商品产生重大影响:***一天没有政策,企业的库存商品就要在仓库里多"活"一天,就要多增加一天的损失。吉林省则认为他们也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目前只是由一些企业通过开办展销会的方式来操作和实施。而三届会议的组织者李百方先生介绍:他们举办展会的初衷的确是为了帮助一些企业销售库存商品,但并没有几个企业来参加,后来索性就改为普通的商品交易会了。李先生感慨颇多: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做指导,让企业自愿展销,难上加难,企业宁愿产品烂在库里,也不愿拿出来销售。 
  ***的政策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所谓的各项"优惠"政策,能够传达到企业并起些作用的已是寥寥,企业的困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体制下的"死结" 
  库存积压,是个"三难"的问题,企业难,中介难,***也难,难在解不开体制下的那些"结"。 
  ***曾组织专门的***库存商品调研组,历时一年,对***各地的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及流通企业进行认真的抽样调查并努力寻找出路。 



------------------
...


本主题共有1页回复:   1 
转到:
  
推荐文章
:::bbs.globalimporter.net 跨国外贸论坛 | 跨国采购网 | 外贸博客 | 外贸展会 | 外贸货代 | 速样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