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纳线考验中国能源战略 2004年12月31日,俄罗斯***已决定由俄国营石油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即泰纳线,从而使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划上了句号。泰纳线将以西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和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等地区的油源为依托,面向亚太地区供油,输油能力为8000万吨/年。 对于中国而言,泰纳线的修建虽不是******择,但可谓次***择,它提供给中国一个可能的石油进口途径,同时也使中国的能源战略面临新的考验。 俄罗斯***终选择泰纳线,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与安大线、安纳线相比,泰纳线更符合俄罗斯的经济利益。虽然安大线的建设成本更低,但只能向中国供油,而泰纳线不仅可以向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供油,还可以越过太平洋,运输到美国西海岸。 其次出于控制力的考虑。俄罗斯方面希望中国买它的石油,但又对安大线有三分之一的管道铺设在中国领土上有些担心。再次是出于国内环保主义的压力。安大线穿过的乌阔克地区属于联合国世界遗产,管道的铺设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害,而泰纳线向北调了很多,避开了这一区域。 由于中俄安大线的夭折,中国不得不考虑进口原油的多元化,同时与中亚、西亚等近邻结成战略伙伴,成为中国国内进口能源战略的主要方向。如今,中哈石油管线已成为这一战略的***亮点。根据计划,该管线一期工程运油能力为1000万吨/年,二期将达到2000万吨/年。 此前,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已有一条里海附近的阿德劳至肯吉西亚的石油管线,年输送能力为600万吨,主要用于哈萨克斯坦国内。从技术上来说,两条管线之间可以连通,合成运油能力将达3000多万吨。 中哈管线固然值得欣慰,但中国并不想放弃近邻俄罗斯的丰富石油资源。国内已有***组向中国、俄罗斯、印度三国***提交了一份从俄罗斯至中国、***终通往印度境内的石油管线——中俄印管线。这一管线在中国境内约2000~2500公里,在俄境内约700公里,在印度境内为300公里。该方案对中国非常有利,但前景尚难预料。
------------------ ...
|